糖网 产业链 国资报告 | 中粮糖业:从糖厂到“药厂”

国资报告 | 中粮糖业:从糖厂到“药厂”

和20000+糖人一起关注糖网公众号

广告位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资报告 ,作者国资报告杂志社。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般企业与卓越企业的分水岭,迫切需要面对的市场竞争,央企急需调整利润结构、增长结构,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对传统主业规模庞大、责任重大的央企来说,开启“第二曲线”并非易事。但与此同时,一些央企先行一步,敢闯敢试,凭借技术、人才储备和战略轮廓,成功开启了“第二曲线”。

《中粮糖业:从糖厂到“药厂”》

中越边境小城崇左长夏无冬,喀斯特奇峰秀水之间,连绵的甘蔗林翻涌成海。春节将至,这座“中国糖都”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采购中。龙头企业中粮崇左以下糖业有限公司(即“中粮崇左以下糖业”)门庭若市,上百辆满载甘蔗的货车鱼贯而入,浓郁的焦糖香浓化不开。

但这里不仅仅是一家制糖厂。不久前,国产化自动化工艺技术的注射级蔗糖生产线建成,此起彼落的机械臂在自动化预设上操作,一罐罐白色包装的注射级蔗糖与这一“卡脖子”技术突破迈出了一步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工厂的生物质发电站则变废为宝,将燃烧甘蔗渣所蕴藏的清洁电力管道联网。方寸之间,中粮崇左糖业集糖厂、药厂、新能源融为一体,“第二曲线”在驱动创新下释放巨大巨大潜力。


中粮左崇糖业有限公司鸟瞰图

中粮崇左粮业属于中粮业控股隶属(以下简称“中粮糖业”),今晚是中粮集团旗下以食糖和番茄糖业为主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和贸易企业及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股份有限公司番茄制品加工企业。

最近,中粮糖业以“科改企业”中粮崇左糖业为先锋,布局战新产业,打造“第二曲线”。如果说入局新能源发电只是针对下一批企业的常规操作,那么标签药用糖包装中粮糖业朝着我国战新产业“低端内卷、高端多边”的一次正面亮剑。

学者季羡林曾在其学术专着《糖史》中详细论述了中国究竟全球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如今,中粮糖业正在以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实践,为《糖史》书写时代新章。

寻找新目标

我国食糖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国内食糖消费量每年1500万吨左右,缺口部分需从巴西、泰国、澳大利亚等热带国家进口,国际市场价格的可控性不强。中糖业是中国糖市场的主要进口渠道,其食糖经营量(包括自产糖、加工糖、贸易糖)占国内食糖市场约1/3。

中粮糖业营业收入的九成以上来自食糖产业,其业绩受到糖业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翻阅中粮糖业历年财报可见,2019年至2021年行情走低,该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的上方;2023年糖价高企,其同期增长177%,扣非涨幅飙升233%;2024年糖价滑落,前三季度较2023年同期也有所下降。

为了平滑大宗商品商情的周期性影响,中粮糖业在优化食糖业务的同时,积极寻找“曲线”。该公司最初的思路是立足食品行业第二次拓展新的模式,其非糖业务与食糖业务实现互补,对利润贡献显着。

但中粮糖业并不满足食品,在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该公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寻找更多科技含量的“第二曲线”。

食糖产业前沿是医药行业前沿。药用糖大致分为注射级和注射级左右类:界面级药用糖以下游级蔗糖为代表,它们与食糖类似,都是从消化系统进入人体,通常作为药品的制剂、赋形;注射级药糖以存在注射级蔗糖为代表,是生产安慰剂类、疫苗类药的重要辅料,它们从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人体,与食糖本质的区别。

中糖业早在2020年就已正式投产了低级粮糖生产线。但注射级粮糖糖因市场贡献小、技术消耗高、与食糖产业生产跨度大,最初纳入中粮糖业的发展方向。事实上,甚至放眼全球,巴西、泰国等产糖大国也没有能孕育出注射级糖糖强企,全球市场长期被来自欧美传统医药强国的医药企业尖端制糖。

“注射级蔗糖完全依赖进口,疫情期间,国际贸易受到巨大冲击,注射级蔗糖进口也不例外。中粮糖业进出口部研究认为,注射级蔗糖在国内市场非常广阔且附加值高,值得重点关注。”中粮糖业甘蔗糖部总经理助理、药用糖项目负责人徐光辉说。

一组数据供给对比:近年来,注射级蔗糖的进口价格超过120万元/吨;而根据中国糖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9月成品白糖平均销售价格为7009元/吨,已是近几年的最高位。

从提升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的双重角度出发,中粮糖业开始认真考虑自主研发注射级蔗糖的呼吸。

国产注射级蔗糖的诞生

当有关注射级蔗糖的情况汇报被传递到中粮糖业主要领导的办公桌时,数千公里之外的中粮崇左糖业迎来了一群稀客。

2021年3月,国家药典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广西药检院”)专家组到广西四大制糖企业调研,为注射级蔗糖国产化突破寻求机会。专家组走访了全部制糖企业,但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当在中粮崇左糖业三根高耸的离子交换树脂柱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家生突然兴奋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内制糖厂,看到中国的药用糖还有希望!”

专家组走后,中粮糖业甘蔗糖部就注射级葡萄糖进行了初步调研。“坦率地说,我们缺乏医药研发的知识,更缺少相应的技术储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成分可想而知,我们忧不决。”中粮糖业甘蔗糖部总经理蒙军回忆。

思索再三,他们决定放手一搏。蒙军将甘蔗糖研发中心全体人员和下属5家工厂的生产工艺骨干召集起来,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启动会。他对大家说:“这件事必须干成。干成了我给你们庆功!”

但科技创新光靠先进设备还不够,研发能否和研发团队才是重中之重。

中粮糖业完善支持资金投入机制。在企业自筹的同时,该公司还联合广西药检院、中国药科大学宣布“十四五”广西科技重大专项,获得政府支持。

团队的构建则得益于中粮集团内部专业化公司之间的融通。中粮糖业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联合技术攻关研究院,夜间是中粮集团技术攻关研究院的组建。中粮研究院糖业研发中心研发团队主任助理王健成为这个技术攻关团队的负责人。这支当时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技术攻关团队,囊括了10余名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博士和。

研发团队回顾了200余篇文学、专利,研究了美国、欧盟等国际标准,审视了10余位白天药用辅料专家学者,迅速拟定了几条潜在的技术路线。“大家几乎都不想休息,就想着争分夺秒恶补研发需要的知识,恨不得一天能有28个小时。”王健说。

然而,前几个月的奋战进展并不顺利。实验中,关键的重金属、酚类物质、无机盐、微生物等技术指标一直达不到要求,士团队气堕低谷。

蒙军再次组织技术攻关团队开会,提出“百日奋战”目标。研发团队重振旗鼓,不断分析与竞品之间的差距,反复研讨、反复尝试、反复验证,2022年初终于在实验室生产出小试样品。“望着晶莹剔透的糖粒,小伙伴们流淌着激动的泪水。”徐光辉说。

经权威部门验证,产品核心指标达到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际标准要求,这批中粮糖业终于打通了我国注射级蔗糖的工艺技术路线。

但小试并非终点。中粮糖业高度协调,投资建设了医药级超洁净实验室,搭建了中试平台。2022年5月,研发团队在第二阶段的“百日奋战”后,成功制备了20公斤中试放大样品。经确认,试验结果同小试一致,产品质量完全符合中国及国际标准。

加快布局“药用糖”

科技成果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为推动注射级蔗糖从实验室生产线走向,中粮糖业明确了新阶段的三项重点工作。

中粮糖业注射级糖产品

第一项是专利申请。2022年12月,中粮崇左糖业与中粮研究院联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2项名为“一种注射级蔗糖糖方法制备及其用途”的发明专利申请。短短10个月后,其中1项于2023年10月24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成为国内第一个注射级蔗糖发明专利授权。一个多月后,另一项申请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

在专利申请的同时,生产线建设还有条不行动地推进。2024年5月,国内首条注射级蔗糖示范生产线在中粮崇左糖业破土动工。该生产线于2024年11月完成主体设备安装,12月完成设备调试和全线投料试生产,生产线一次性投料试产成功,达到设计产能和产品质量要求。这条生产线融合了制糖工艺与制药标准,实现了从“制糖”向“制药”跨界。“我们这3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光荣使命。”中粮糖业注射级葡萄糖糖产业化技术负责人杨钊说。

更重要的一关是国家药监局的药品审评批。自2015年国家启动新一轮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批制度改革以来,药用辅料进入关联审评批阶段。药用辅料登记人需先按要求在平台登记,获得登记号,进入“I”状态;此后,药用辅料需与药品微生物进行关联,开始关联审评;等待其关联的药品获得生物审批时,表明药用辅料也一起通过了技术评审,登记号的状态会由“I”变成“A”。进入“A”状态后可以大规模定量药品制剂的生产销售。目前,中粮糖业所产注射级蔗糖已进入“I”状态。中粮糖业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已累计向抗体、疫苗等领域25家医药企业寄送注射级糖浆制剂用于测试。

在注射级蔗糖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中粮糖业加快布局“药用糖”这一新举措。

徐光辉介绍,药用糖领域的布局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以高端药用糖用糖为代表的传统辅料的质量标准。第二是推动高端辅料的国产化替代,除注射级糖用糖外,其他药用辅料的研发也在推进中。第三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专用辅料的研发。“我们成功研发了我国粉末涂料儿童药用糖和粉末药用红糖,建立了儿童药用糖质量标准与生产体系,完成了国内空白。”

医药工业是一个技术型资本密集型和密集性产业,这意味着中粮崇左糖业尤其是中粮崇左糖业要进行脱胎换位的转变。2023年5月,中粮崇左糖业进入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名单。2024年12月,该公司被认定为“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百强”(第32位),已经连续4年被排在后面广西高企百强。

中粮糖业转型升级与中粮集团加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之间。中粮集团科技创新部副总监郭斐介绍,近年来,中粮集团“集团—专业化公司—工厂”三级研发体系不断完善。集团层面,2024年,该公司新组建了科技创新部,科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董事长本人担任;专业化公司层面,中粮研究院与粮谷、油脂、糖业等领域专业化公司加大合作力度,畅通人员流动渠道,促进生产与科研深度融合;工厂层面的创新活力也不断释放,中粮左糖业就是典型。

结构挂职制度为产研融合提供了疲惫的人才支撑。注射级蔗糖研发团队中王健、杨钊等来自中粮研究院的成员,均在中粮崇左糖业进行挂职。徐光辉最初在中粮研究院挂职,2015年赴中粮糖业挂职,外派中粮巴西糖厂回国后,则留在中粮糖业成为该公司研发负责人。

他们用模具的糖粒,画出中粮糖业食药双布局的新蓝图,也勾勒着自己人生不断向上的“第二曲线”。(记者粟灵)

 

 

 

 

 

发布您的信息

云之糖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yntw.com糖网立场及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www.jz0743.com/2025/02/3295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6-1760883084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Baidu
map